叶嘉莹致力于教育事业近七十年,培养了无数学子,承载了文化的传承。她是一位诗词的女儿,也是一位风雅的导师。她的生涯跌宕起伏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年少时,父亲失联,青年时期母亲去世,中年时又失去了心爱的女儿。她一生奉献于教学,晚年将自己的千万财富全数捐赠。她的女儿曾说:“母亲的一生没有过爱情。”
1924年,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。她的曾祖父曾是光绪年间的进士,父亲是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才子,母亲则是满腹诗书的大家闺秀。这样的家庭背景,为叶嘉莹提供了优越的文化熏陶。在3岁时,她便开始了背诵诗词,10岁时就能诵读经典诗文,和父母讨论诗词与文赋,逐步与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展开剩余85%自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,叶嘉莹的性格中除了温顺,还带有几分腼腆。如果生活在安定的时代,她的父母或许可以为她提供一个无忧的成长环境,但不巧的是,她出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。
叶嘉莹的少年时光充满了不幸。她的父亲在部队南撤时失联,17岁那年,她的母亲因病去世。家中失去了父母,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,依靠伯父伯母生活。伯母温柔体贴,把几个孩子当作亲生子女一样照顾,而伯父则在经济上给予支持,确保她能够继续完成学业。
大学时代的叶嘉莹珍惜着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。她遇到了古典文学大师顾羡季,顾老师深知她的才华,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。叶嘉莹将顾老师的课堂讲义整理成册,顾老师曾写信告诉她:“迄今为止,你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。”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她,并激励她继续前行。
顾老师的教诲常伴她左右,尤其是他说过的一句:“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,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。”这不仅是学术的指导,更为叶嘉莹的人生提供了方向。虽然她的青春时期,许多男子对她有意,但她却从未对爱情有所追求。她认为,感情的事随缘即可,不必强求。
1945年,叶嘉莹毕业后进入北平一所中学任教,在这期间,她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赵钟荪。赵钟荪当时是海军军官,看到叶嘉莹的美丽与才华后,他对她产生了深深的爱意,并展开了热烈的追求。虽然叶嘉莹对爱情并未抱有太多期待,但最终在众多追求者的努力下,她答应了赵钟荪的求婚。
然而,婚姻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美满。在新婚的日子里,赵钟荪虽对她宠爱有加,但在叶嘉莹临产时,丈夫却将她丢在海军医院,令她独自一人度过了漫长的阵痛。最终,经过长时间的折磨,叶嘉莹生下了大女儿。不久后,赵钟荪因政治原因被捕,叶嘉莹也因此遭受牵连。她失去了工作,并被迫寄居在赵钟荪姐姐家中,生活变得异常艰难。
三年后,赵钟荪出狱,但他经历监狱生活后的性情大变,变得暴躁易怒。家庭暴力逐渐开始侵蚀她的婚姻。在这段痛苦的婚姻生活中,叶嘉莹始终将精力投入到古典诗词的研究中,她在困境中找到了自我解脱的途径。1950年,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,她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。
然而,丈夫赵钟荪始终未能找到稳定的工作,生活压力完全压在了叶嘉莹的肩上。尽管如此,叶嘉莹凭借她的坚韧不拔,继续前行,并不断提升自己。1965年,她的人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当时,台大校长派她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交换教师,随后她被哈佛大学邀请教授中国古典诗词,成为少数几位能用英文讲解中国古诗词的学者之一。
她的学术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,她带着丈夫和女儿一同前往海外生活。虽然赵钟荪曾在美国短暂任教,但很快就被学校辞退,家庭的经济压力再次压在叶嘉莹身上。在朋友的建议下,她最终决定定居加拿大,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。
然而,生活的压力并未彻底解除。1976年,叶嘉莹的大女儿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,这一打击几乎摧毁了她的生活。为了走出丧女之痛,她决定回国继续讲学。1979年,她的申请被批准,回国讲学的工作让她重新焕发了生机。
叶嘉莹的课堂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热门,座无虚席,学生们纷纷挤在走道和窗台上,争取能听到她的教诲。她的学问和她的精神感染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,她的讲座成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。
在回国的40年里,叶嘉莹培养了无数的文学人才,桃李满天下,遍布全球。1997年,她捐出了大部分退休金,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,支持热爱古典文学的学子们。2018年,她又将所有财产捐出,设立了“迦陵基金”,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。
叶嘉莹的捐赠金额总计达到3568万元。当被问及为何将一生的财富捐出时,她淡然一笑:“我不需要那么多钱。”她的一生,几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和文化事业中,直到她的最后一刻。2023年6月22日,97岁的叶嘉莹开始通过新媒体直播讲解《唐诗三百首》。她的生活不仅是一段传奇,更是对文化传承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。
叶嘉莹以她一生的奉献和坚韧,向世界证明了即使经历过无数磨难,内心依然可以保持光亮。她的故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,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然而在逆境中,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国元证劵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